——记77级林学专业校友邝立刚

山上,一片新绿覆盖了黄土;山脚,一眼山泉水缓缓地渗出,一簇芦苇随风摇曳,受到惊扰的野兔、山鸡仓皇逃走。
很难相信,这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上的一个真实画面。
这是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的一群志愿者,在黄土高原上的国家级贫困县石楼县四江村,“种”下的这个奇迹。而这个项目的引路人正是山西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邝立刚。一次在广东出差,一个偶然的机会邝立刚见到一位林科院的专家,他将自己家乡恶劣环境的情况告诉他,希望他能帮助改善当地人民生活环境,经过多次讨论后双方愉快的决定下来。邝立刚为石楼县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促进改变当地修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关系民生的问题。从04年到现在将近十年了,这些志愿者还在进行着。
1981年,邝立刚毕业于中南林学院,如今他工作于山西省林业局。36年了,他在林业的道路上品尝着苦与乐,创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1977年,是高考恢复的第一年,邝立刚正好赶上这个好机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林学院。在学习林学中,他的兴趣非常浓厚,也很努力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虽然学习艰苦,但是当时班里学习氛围还是非常浓厚的。
邝立刚老家湖南,读完大学后,被分配到山西。在去往山西的途中他的内心涌上一种凄凉之感,不是因为离家之苦,而是当它身处黄土高原上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山上没有树,河里没有水;冬天快过去,春天快来临之时,可这片土地并没有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路过来荒山秃岭,凄凉的景象,与南方的环境差异极大。正是由于想改变这一片荒山的初衷,他决定扎根山西,开始了几十年的林业研究。
邝立刚回忆起当时实地考察一做就是半个月、一个月。而在那个年代做林业研究非常辛苦,首先是山西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左边是黄土高原,有土没树,右边是太行山,有山没树。当地降雨量少,少于350mm时,许多植物不能存活。其次当时的经济条件也落后,各种设施根本没法和现在比,一天几十里地全凭步行,一双鞋穿一两个月就破旧不堪了。在工作的同时,邝立刚被外聘为山西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将自己的光芒和精神在讲台上绽放。
“做了几十年还是很困难,植物所需水分解决不了,干旱缺水与树木生长的矛盾仍然存在,有时候觉得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我们很难体味到他口中的那份心酸,已经将半生献给林业,却没有得到自己希望看到的画面。“但是我看到了黄土高原的景象已经改善了很多,进步还是很可观的,这也是支持着我这么多年不放弃的重要原因。”
日复一日,他思考着抗旱造林技术,年复一年,他研究着改变这片荒山的方法。他将大量时间用在黄土高原径流汲水,节水造林技术,利用降雨集中起来,汇集到植树带。随着对林业知识的不断深入,实地操作能力的不断增强,他用辛苦的汗水换来可喜可贺的荣誉:晋龙1号等十三个核桃新品种”;“黄河中游枣树丰产栽培技术”;“山西林业技术优化选择”;“山西省天然次生林改造技术研究”等四个项目均获省科技二等奖;多次获得省级工作先进个人;同时本人主持的“电子测径仪”获国家专利。
如今,邝立刚已成为山西省林科院副院长,可在与他聊天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朴实的性格,提到他的荣誉时,丝毫不夸耀,非常谦虚地对待;而一提到研究时的工作,他的眉宇间都透着一丝关切和着急。他对林业几十年如一日的认真,对生活诚恳的态度深深打动了我。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当我问及“您觉得这么多年从事林业苦吗?他的回答是“不苦是假的,可是30多年了,自己已经是个林业人了。”我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吧。
最后,他也给予现在我校林学院的学生一些建议:首先,学生要把理论知识基础夯实,善于钻研,拓宽知识面。其次,目前许多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很大的原因在于动手能力差,所以学生要注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最后,学习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要与实际生态环境机密联系在一起,勇于创新,沉下心来寻找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