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师资队伍
名师楷模
当前位置:首页 > 师资队伍 > 名师楷模
人间自有爱“枣”人--记林学院教师王森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3-07-15 阅读量:0

作者:学记团  刘娟兰 吴仙 湄

 

 

在我校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研究的南方鲜食枣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辐射我国南方9个省;一年365天,他在家的日子不到半年;他上课从不点名,到课率却不低于90%……他就是林学院经济林教研室的王森老师,一位在教学科研一线执着追求的先行者。
    一个“枣”品种成就一个产业
  2010年,王森及其团队技术支撑的南方鲜食枣产业,被湖南省祁东县委、县政府定为该县的农业支柱产业,并专门成立了枣业办。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短短的三个月内,该县枣业的龙头企业祁东新丰果业有限公司已经出售了500万株枣苗,直接收入5000余万元。而在2005年,这家公司还是开着农用车去参加长沙农博会的小公司,到了2012年,公司总资产已达1亿2千万。公司董事长曾建新说:“能获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王森博士的长期支持”。祁东县风石堰乡一户农民8亩枣园,收获鲜枣2500公斤,总收入约20万元,目前该县已发展鲜食枣3万余亩,全县鲜枣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的公司有3家,收入超过10万元的单位与农户有100余家,收入上万元的农户有1000余家,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与支柱产业的形成。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枣,竟带来如此大的经济效益?“中秋酥脆枣,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适宜南方高温多雨气候条件”,王森对着PPT演示道。通过演示,记者了解到他培育的1株一年生枣树,总共才220个叶片,却结出了112个枣子,平均不到2个叶片就结1个果。“传统栽培技术培育的枣树平均30个叶片才结1个枣果”,王森补充道,“我们针对南方枣区气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的特点,扬长避短,研究得出了一年多次结果的管理模式,深得果农喜爱,实现了目前中秋酥脆枣的种植面积达南方鲜食枣总种植面积20%的业绩”。
  目前中秋酥脆枣已在我国南方枣区发展100余万亩。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江苏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教授刘广勤、南京中山植物园教授耿国民分别打电话给王森,希望引进我校的枣树品种。“很抱歉,今年计划的2000株枣苗已经全部送完了,明年我们再送好吗”,王森一一解释道。
    一个“枣”方向引导一生追求
  王森的祖籍是河南省灵宝县,由于地处黄河岸边,土地沙化严重,祖辈靠种大枣和苹果为生,也因此成就了他与林业、与大枣之间的不解之缘。“是导师谢碧霞教授引导和支持我走向南方鲜食枣研究的”,王森深情地说。2005年,年逾古稀的谢碧霞教授推荐他与湖南省祁东县合作开展鲜食枣新品种的研究工作,迄今已有7年。在此期间,王森申报有关枣树栽培技术的发明专利5项,获授权3项,认定成果1项,合作登记品种1个,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曾两次应邀参加国际枣属植物学术大会,作中国南方鲜食枣相关内容的学术报告,受到各国学者的欢迎。
  王森致力于枣树技术方面的推广,由省内延伸到我国南方枣区。2009年我校与江西省林业科技培训中心签订了联合培训的协议,主要是进一步加强江西省林业科技人员、经济林种植大户和林农的培训工作。该中心有包括我校王森、吕芳德在内的4名专职教师,三年来他们共培训万名学员,遍及江西省40余个县。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林业新闻网、江西林业网多次报道他们的事迹。今年他们开展的科普活动获得国家林业局“梁希科普活动奖”,活动的配套培训教材获“梁希科普作品一等奖”。
  王森和教研室的吕芳德教授还将先进的枣树栽培技术推到了国外。2011年,他们在韩国忠南大学学习考察时,该院农学院果树研究所黄龙洙所长代表韩方安排了一个小型座谈会。“我觉得利用几分钟进行枣树栽培方面的交流,会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王森回忆道,他们介绍了林学院经济林学科的发展历史与学科优势,同时介绍了中国南方枣树一年多次结果技术。黄龙洙所长听得津津有味,原定的几分钟不知不觉变成了几十分钟。交流结束后,黄所长赞叹道:“中国的枣树一年能结三次果,了不起!”启程回国后,王森就收到韩方的电子邮件,表达了要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的意向。
    一句承诺只为弘扬一种精神
  “希望基层技术人员或农民到我们教研室时,能感觉到中南林的老师不仅学识渊博、实践技能高超,而且品德高尚,为人厚道,从我们老师的身上感受到中南林精神”,王森曾经做出这样的承诺。每次有来访的群众,他总是热情接待,以平实易懂的语言为他们释疑解惑。因此,不少农业科技公司聘其做技术顾问,很多农民逢年过节来学校看望他。同一办公室的吕芳德教授,是中南林第一届经济林研究生,现为湖南省政府参事,他表示,这几年是经济林发展的高峰时期,国家下达的林业政策支持林业科技人员服务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像王森这样既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吃苦耐劳、具有奉献精神的科技人才。
  王森认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来源于科学研究和日常积累。他的科研项目管理严谨,电脑文件夹里井然有序地排放着每一个项目的起始终止过程,从初级阶段的项目申报、合同签订到关键问题的解决,每个项目都有一个文件夹,每次调查记录与实验数据的细枝末节都记录在内。他还主动走出去学习交流农业科技,先后去过韩国、日本等,今年8月准备赴以色列访问。之所以选择去以色列,是因为以色列农业组织的一位教授曾在2008年的国际首届枣属植物学术大会上说到:“中国现在的农业技术是以色列50年以前的水平。”王森听后很受触动,深感我国农业技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必须虚心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会后,他马上寄了一封书信给这位教授,交流我校一年多次结果的枣树栽培技术。王森的学习态度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对方的赞叹,之后他们之间又进行了两次信件往来。
  如今“枣”这一名词已经与王森分不开了,在学校提起“枣树研究”,大家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王森。丰富的生产实践经历也使得王森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他上课从不点名,每次到课率能达到90%以上。翻开学生的成绩单,记者惊奇地发现每次课堂提问的分数,他都记录得很详细。课堂提问总分5分,他给的有4.8分的,也有3.2分的,精确到了小数点。为此,他解释道:“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弥补。”王森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这正是“树木树人”的中南林精神的生动体现。采访结束时,王森意味深长地说:“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寻找到了工作乐趣。”

 


相关链接: 老师在我心中
“王老师随性幽默,是大家非常好的朋友。” ———2011届毕业生许 璐
“王老师治学严谨,乐于钻研,给我们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2011届毕业生原 野
“王老师不局限于书本,经常结合生活实例,给同学们很大的启迪。” ———2008级林学2班 石 斌
“王老师非常细致,分数总是精确到小数点,所以为了多个0.1分,大家上课总是格外认真。” ———2008级林学2班贺 彬
“生动的课堂容易吸引人的眼球,王老师虽言语朴实,但却结合实践,内容丰富,生动形象。”———2009级经济林专业周晓瑜
“我们只能聚精会神,稍不留神,老师就会以切身经验说,你这样会导致多少损失,直接与数字挂钩,不认真听不行啊!”———2009级经济林专业李 航

 

文章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报电子版 - 373(2012510) - 02:综合  

 

header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邮编:410004 电话:0731-85623096 湘ICP备09017705号 湘教QS4_201212_010022 丨 网络中心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