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与肥料团队在红壤矿物结合态有机质形成机理方面取得进展
时间:2024-05-28 浏览次数:0
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质的响应及其机理备受学界关注,微生物的活动和生物量的周转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气CO2浓度升高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残体量如何变化,对红壤重要的稳定有机质组分——矿物结合态有机质的形成有何意义尚不明确。
近日,林学院、水土保持学院袁军教授和李宇虹副教授所在团队,与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葛体达研究员合作,运用13C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了土壤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和残体的周转及其对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质的贡献,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倍增的响应。研究成果以“Bacterial necromass determines the response of 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matter to elevated CO2”为题发表在国际农林科学TOP期刊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https://doi.org/10.1007/s00374-024-01803-2)。研究发现:(1)细菌的生物量周转比其残体周转快,导致细菌残体随时间的积累较快,而真菌残体积累很慢;(2)大气CO2倍增导致了细菌残体的净积累增加,但对真菌残体净积累影响不显著;(3)大气CO2倍增会增加矿物结合态有机质,这种增加主要与细菌残体对大气CO2倍增的响应有关,与真菌无关。
我院李宇虹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袁军教授为合作作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基金等项目的资助。